车门把手,一个小型件,但却是我们上下车时,最先触碰到的一个元件。无论车外门把手,还是车内把手,都是整车最频繁使用的元件之一。
它可以直接影响用户能否在车内/车外移动,也决定了驾驶员以及乘客上下车的体验到底如何。
汽车发展了百年,门把手也随之进化。从特斯拉Model S开始,隐藏式门把手逐渐进入主流视线。很多车企喜欢把它作为科技感和产品卖点,也在强调隐藏式门把手对于降低Cd值(风阻系数)的帮助,对于电动车续航表现的提升。
但由此带来的副作用:安全事故,却也越来越多。有车外把手突然伸缩,夹断用户手指的案例。也有汽车事故引发自燃,但无法开门影响救援的案例。
而隐藏式门把手也成为了一个有争议的设计,有人开始质疑:这样的设计到底从何而来,安全性又能否靠得住?本篇暗信号想围绕这个话题展开:
1、最早的汽车,其实没有门把手
汽车门把手,首先要有车门。但最早当汽车发明时,奔驰1号还没有车门。直到之后汽车速度越来越快,偶尔有乘客被甩出车厢。为了乘坐舒适性和安全性,汽车厂商才开始在车身两侧配备车门。有了门,就要有开关机构,这就是车门把手的来源,此时的车门把手仅是一个简单的插销结构。
到了发展后期,由于增加了封闭式车厢,汽车终于拥有了完整的四个车门、四个把手。逐渐,门把手在造型设计上,也从原来的袖珍造型,变得更加修长,更符合手掌的工程力学设计。
时光到了20世纪30年代,流线型车身开始流行,门把手也经历了多次改良,车企开始在车门上设计一个凹陷(也就是门碗),既可以把门把手设计的更加扁平,又不会让伸手开门变得困难。
在那之后,机械式结构的门把手开始百花齐放,外拉式、上翻式、窗线固定式等等功能造型设计,全都出现在市面上。
2、特斯拉把门把手发扬光大
而进入到本世纪10年代,以特斯拉为代表的隐藏式门把手开始走向市场。2012年,特斯拉Model S面世时,隐藏式门把手着实惊艳了一波。隐藏式电控门把手,主要分平推式以及斜拉式两种形式。工作原理是:电机在接到系统指令后,蜗杆带动斜齿轮,驱动门把手做推拉运动,完成整个门把手的伸缩工作过程。
特斯拉设计师曾回顾:虽然当时Model S在设计阶段,就选择了隐藏门把手设计。但原型车出于成本支出的考虑,却配备了传统门把手。只不过,在马斯克的坚持下,最终量产版本的Model S还是保留了最初的电控弹出式门把手。
但等到Model 3上市时,出于成本控制和使用便利度,特斯拉选择用按压隐藏式门把手,替代了之前的电控弹出式门把手。按压式门把手,从机械机构来讲,和传统门把手一样,按压隐藏式把手的一端,另外一端弹起,乘客随后拉开车门解锁。但这样的设计思路,却依然没有解决掉全部安全隐患。
2022年辽宁大连就发生过一起特斯拉Model 3事故,现场群众想要把车内受困车主救出来,有人徒手扒门,有人肘击车窗玻璃,但都打不开门。最后还是依靠环卫工人找来的一根铁棍,才把车门打开。
事实上,交通事故中,伸缩式门把手故障阻碍救援的案例早就有。在2019年,就有美国车主驾驶的特斯拉Model S在事故后门把手无法弹出,导致外界无法第一时间救援,最终命丧火海的案例。
此外,日常使用过程中,如果不熟悉按压门把手的工作原理,被夹手的概率也是存在的。而对于北方严寒地区的车主来说,最要命的还是车身被冰雪覆盖后,门把手非常容易结冰冻上。特斯拉甚至直接建议车主用拳头击打车门把手,简单粗暴。
3、半隐藏式门把手或是未来方向
关于隐藏式门把手的开发和测试故事,笔者和几位国内车企的研发人员也交流了一下。其中一位告诉我:门把手事关安全,所以过去在传统车企,其实是经历了一系列事故警醒,又进行了大量复杂测试,才让技术进化到了机械结构设计形态。
但在电车内卷下,部分车企尤其是新造车势力为了吸引眼球、营销产品卖点,缩短了技术开发和测试周期,埋下了隐患。即便是考虑到了紧急救援状态,给每位车主配备了机械钥匙,但也没花多少时间去和车主讲清楚,到底怎么使用。而且,现阶段还没有只针对隐藏式车门把手的国标,去约束并定义技术形态。
一位新造车的产品经理认为:开发隐藏式门把手,不应该只是一股脑跟随友商的技术路线。至于续航的提升,0.001的风阻系数,最多也换不来几公里的续航。
对于隐藏式门把手,真正应该关注的是:用多大力矩去伸缩,弹出状态停留几秒,传感器寿命如何,维修成本多少,这些都应该投入大量时间反复调研、测试、验证。因为哪怕只是一个细节,都有可能影响到用车安全和紧急救援。
由于隐藏式门把手,无论是使用便利程度还是安全性,都没有达到一个趋于完美的技术形态。所以现在一些车企,已经开始在思考以退为进的开发思路,倒退半步,回到半隐藏式车门把手设计。
小米SU7就是其中一个代表,既保留了早年机械结构的使用习惯,又结合电动解锁带来的便利性。未来说不定,会是一个兼顾各方面需求和安全角度的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