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局:低调卓越
HTC平台策略能否成功,又能保持优势多久?没人可以预知答案。
“HTC起步占了先机,先做了智能机;之后押宝LTE,早期LTE几乎是HTC一家的天下,这直接决定了HTC在初期的快速发展。但真正到一线之列,还得需要不同的战略来领先一步抢占窗口期。”任伟光说,“即使窗口期不断增多,最终还必须要建立品牌,才能最终巩固地位。”
在代工企业转型大多失败的台湾企业中,HTC能够脱颖而出并不容易。2003年,周永明注意到:作为一家拥有技术的厂商,HTC在创新方面的努力,仅仅通过合作伙伴很难发挥最大价值,不如放手一搏改做品牌。彼时,台湾明基在转型之路上耗尽6亿欧元学费,最终气若游丝病人般地躺在眼前,这对于有类似想法的HTC管理团队来说,是巨大的震慑。讨论三年之后,做了最坏打算,HTC才敢趟浑水。
“亚洲人创办公司,会优先关注功能,忽略和消费者的沟通,甚至你的单一功能和消费者沟通,对方都感知不到。反而欧美国家很厉害,苹果的产品能够和全世界沟通。亚洲公司在全球范围的营销经验很少,我们希望能够建立这种沟通能力,走出传统亚洲公司的宿命。”周永明称。
半路出家的HTC做品牌并不轻松,很大部分原因是这个行业中已经巨头林立,“所有品牌都有钱,都在大声叫喊,HTC就是这样一手牌上牌桌,牌能怎么打?”王景弘说,“最后就选个最低调的法子,用语言形容就是quietly brilliant(低调卓越),我们不出声,出声就要讲得很有影响。”
HTC在从各个细节去使员工尝试改变沟通方式。我们见到CMO王景弘时,他递过来的名片只印着“Hi,I’m John”,翻过来才是地址、电话等信息,他说这是公司每个人的习惯,“以个性化的方式出现,人们才会记住。”
除此之外,真正实现quietly brilliant,还要真正做到卓越。“是卓越,而不是有竞争力。”任伟光强调,“HTC现在面临竞争时,短板就会显露出来,比如规模不够大,渠道不够多,品牌不够响,所以只是有竞争力的产品,很容易就被湮没,必须要真正卓越。”
作为科技公司,周永明深深体会到不同地域的人才差异性。“台湾的工程师有能力,但是思维惯式总是想延续上一代产品;但美国工程师做下一代产品,总愿意想新东西。”周永明表示。目前HTC在西雅图、旧金山以及北卡罗来纳包括台湾总部布局四个创新机构,共同探讨产品趋势。
自从做品牌开始,HTC更鼓励员工走不一样的路。“做品牌之后,每个人对于做的事情,会非常在乎。”周永明说,“真正在乎一件事情,创新的想法会更多。”做Sense界面的工程师,会每一滴水珠都希望做得最漂亮。
在HTC各地的办公室,都挂有王雪红等人的简笔插画。“在HTC,我们知道生命中最闪耀的物品都是从最谦逊的草稿图开始,所以这些简笔插画都是代表灵光乍现的时刻。”在之后的广告和品牌宣传中,HTC还大量使用了简笔插画,希望体现HTC时刻寻求创新的精神。
HTC的品牌转型虽然经历阵痛,但也足够运气好,抓住了与Google合作的机会,迅速提升了品牌知名度。
但直到现在,以往遗留的代工思想还往往会干扰到HTC的决策,这也是王雪红反思时提到的“高科技不进则退,HTC还有进步空间”。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HTC上市新机型突然减少,对于惯用“机海战术”打法,每月甚至都能推出一两款新机器的HTC来说,这是个不寻常的举动。而在HTC内部,这早就掀起了争论:一直希望通过细分机型满足每个消费者特定需求的HTC,从市场得到的反馈反而是定位混乱。“比如2011年有两款产品,野火和达人,都是入门级的智能手机,价位差100多块钱,性能、外观都差不了多少,只是野火的金属感比较强,达人塑料感比较强。这对用户购买就造成困扰,对于经销商包括终端促销员也会模糊,到底应该推荐哪款产品?”过多的机型对于供应链、研发力量都造成巨大浪费,这样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HTC研发体系,以至于面对苹果和三星旗舰的高端机型,HTC无牌可出。
“这种思路和HTC代工出身有关,做代工一切都需要满足运营商需求,而运营商之间可能会有不同考虑,所以才会出现价位接近的不同机型。但是这在社会渠道销售就会造成影响。”任伟光说。幸好HTC作为年轻公司,策略调整迅速,从2011年年中,周永明开始调整产品线策略,虽然导致从去年四季度之后HTC没有新品上市,销售大幅下滑。但砍掉产品线,集中资源和团队,则为HTC的厚积薄发奠定了基础。
2012年,HTC还酝酿成立新部门。这个部门聚集全公司最有才华的设计师,直接向周永明汇报,以确定公司未来的重点产品,确保“恢复产品先进性”。
内部架构进行调整,减少产品以求精品,同时云计算战略已部署完成,HTC的对策是否有效,一切会在巴塞罗那之后次第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