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主板缩水的问题,网友表现为习以为常、见怪不怪。
商家表现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人间本无真情在,多赚几块是几块?)
媒体则是一直躲躲闪闪、三缄其口、缄口不言。
总之没有几个人会真正的告诉你——主板厂商是如何缩水的?以及缩水之后会留下什么隐患?对于我们这些“百屁不懂”的消费者而言,就更没有人告诉你,肿么样去判别一款主板是否省料了?当然这些鲜为人知的“行业秘密”,除了我这样的“有为青年”,会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告诉你外,我想,你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人了……
对于主板制造商而言,要想省料只有围绕较贵的元件,进行才能有效的降低成本*^__^*)。而主板上CPU供电部分的电容(电感),同其它原材料(插槽、接口、散热)相比,价格则表现出高那么一大点儿。因此这些“苦逼”的电容,就成为了主板厂商在料件上,进行缩减的首要对象。
那么才叫做电容呢?我们通常所看到的电容又称为——电容器(Capacitor)。它在主板的电路中起着,储存能量、隔直流、通交流、滤波杂波等重要作用。根据其在电路中不同位置,电容的功能也不尽相同。主要分为:耦合电容、滤波电容、谐振电容、旁路电容等类别。
另外,电容还可以按照填充材料(电介质)的不同来进行分类:有机介质电容、无机介质电容、电解电容、气体介质电容等等。而在我们的电路图中,一帮用英文字母“C”来表示电容,下图中框选部分是电容在电路中的符号,C1是指无极性的普通电容,而后面两种则表示有极性的电解电容。(有点枯燥哈——学知识、上泡泡,你就精英!)
在主板的CPU供电部分,采用大容量电解电容(固态电容、液态电容,都称为电解电容。)进行滤波。电流从12V供电电路流向第一级滤波电容,然后再通过电感(线圈)进行能量的存储以及释放,然后再流向第二级滤波电容,从而消除电流中的,高次谐波、杂波、不稳定波纹,已达到稳定CPU电压的作用。
随着CPU的频率不断提升,巨大功耗给主板的CPU供电电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除了在设计上要符合英特尔提出的电源规范外(神马ATX2.2、ATX2.3之类的),在电容的选择上也变的更为严谨。如果电容的,容量不足、性能不行、偷工减料……将直接影响到供电质量,致使CPU热量增加(甚至烧毁),从而引起死机等,o(╯□╰)o可怕性问题。
但是、但是!即便电容如此重要,不少的主板厂商(可以不提名的鄙视下么?)为在竞争中获取更高利润,总会找到一些让产品在短期内,不会暴露缺陷又能省掉价钱的缩水方法。PS:主板上众多的小容量贴片电容,因价格较低一般不会省去,所以缩水主要集中在,价格较高、容量较大的大电容上。
三项供电“豪华”防爆电容
主板上的大容量滤波电容,主要集中在12V电压的输入端和供电输出部分。而XXX厂商进行省料的重点,就在于供电的输出部分。输出电路中所采用的,一般是耐压值为6.3V、容量2200μF的电容。根据公式“C=I/(△V/△t)”,假设某型号CPU的平均电流为60A,△V=50mV,△t=10μS,就可计算出此处对电容总容量的要求为12000μF。如果采用2200μF的电容,则最少需要6颗。如果某款主板在这部分只采用了5颗或4颗电容,且总容量达不到12000μF。那么就表示该款主板在电容数量上有坑爹的表现了。
拿起烙铁可以自己DIY了
PS:减少电容数量之后,主板在短期内使用不会出问题。但长期使用之后,因为电容滤波效果不好,就容易导致CPU寿命缩短,电脑不稳定,经常自动重启或主板电容爆浆等故障。所以只有大容量、高品质的电容,才是主板寿命的有力保障。
影响电容质量的重要指标——电容的容量
业内常说的电容大小是指电容的容量,容量大小数值由公式“C=εS/4Πd (其中ε是介电常数;S是两极板相对重叠之间的面积;d是两极板之间的距离)”计算而得,数值越大表示电容所能容纳的电荷越多。
物理学家—法拉第
电容的容量则以法拉为单位,并以大写英文字幕“F”表示。但是,由于法拉单位太大,普通电子电路中一般以微法(μF)和皮法(pF)为单位。三个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为:1F=10^6μF=10^12pF。在电路图中,通常会把μF后面的F省略,简写为μ,如2200μF会被简写为2200μ;而pF通常全部省去,譬如3300pF只标出3300。
影响电容质量的重要指标——额定电压
电容器的额定电压,是指在规定的温度范围内,可以持续加在电容器两端的最高电压。在这个额定电压以下,电容都能够正常的工作。所以在设计中通常要考虑使用电容的位置、电容两端电压的大小,因为只有选择适合额定电压的电容才能够保证电路的稳定性。如果由于电路某些位置出现问题,导致电容两端电压超过额定电压值,那么这个电容器就很容易被击穿。如果极性接反了,电解电容也将被击穿。(不信吗?拿自己的主板试试吧!)
居然4V串联,算你狠!
额定电压有固定规格,常见的有6.3V、10V、16V等。通常在CPU供电部分,用到的电容分为6.3V和16V两种,前者用于Vcore(CPU核心电压)的滤波电路,因为一般CPU的电压在1.4V到1.75V之间,所以6.3V的电容完全能够胜任;在12V电源输入端,由于12V电压的特殊要求,此处应选用额定电压值高于12V标准值的电容,因此业内普遍在12V电源输入端,使用额定电压为16V的电容。(知识改变命运,扯淡也是一技之长。)
厂商降低选用电容规格,其中最常见的是针对“耐温值”这一项进行省料。因为某些电容的耐温值很高,即使电路整体温度无法控制在较低的范围内,电容也不会因此而无法工作。
电容外壳上的耐温值标识
不过,一些主板本身设计就存在各种问题,在整体温度偏高的情况下,仍选用耐温值较低的电容(白菜帮上供,糊弄祖宗啊!)或使用外壳上没有耐温值标注的杂牌电容。此类主板的稳定性肯定会大打折扣。
PS:电容的耐温值通常有85℃、105℃等不同规格,从稳定性方面来看,耐温值越大越好。
固态电容爆炸后惨状
耐温值这一指标对于主板的CPU供电部分非常重要。在电路中,主板的CPU供电部分一般靠近温度很高的CPU,如果通风设计不好,致使电容被长期烘烤,电解液则会蒸发(不要以为固态电容不会爆哦!),最终导致击穿或电容爆浆,而失去电解液的电容也将完全失效。
目前市面上的品牌电容质量相当不错,如日系的SanYo、Rubycon、Nichcon等,台系的Taicon、OsT、Evercon等。在主板电容的选择上,一线大厂大部分都选择日系产品,二线厂商则多选择台系电容。消费者在选购主板时,应该多注意主板所用电容的品牌。
一线主板厂商多选用SanYo、Rubycon、Nichcon等品牌电容;Taicon、OsT、Evercon等品牌电容多为二线主板厂商使用
我国内地的电容品牌不计其数,价格较低,但质量却参差不齐。虽然它们当中不乏质量较好的产品,但总体质量与日系台系电容相比还有较大距离。对于一些非知名品牌的电容,判断其品质优劣的方法相对复杂,因为必须拆开电容才能进行分辨。
垃圾电容拆解
首先,需要找到一颗同样品牌和规格的电容(规模稍大的电子城中一般都能买到),然后用尖嘴钳剥开电容外壳,查看其内部铝箔是否和外壳吻合。如果外壳很大,而内部铝箔的尺寸非常小,那么这种电容在品质上就存在问题。其次要看铝箔和电解纸是否卷得足够紧密。最后,还应仔细查看电解液的状态,电解液在常态下应该是无色透明的油状物,但如果电解液发黑或含有杂质,那么这样的电容就一定属于劣质电容。(亲!千万别说你还没学会,XX主板厂商已经恨的牙根痒痒了。)
全文总结:电容虽小,作用不小——它在主板的CPU供电电路中,直接影响着用户的正常使用。因此,笔者在唠叨一遍:“当你选购主板时,应该将CPU供电电路中所用电容的,数量、耐温值、品牌等作为挑选的参考标准。不要因为贪图一时的便宜,而被极个别厂商(像XXX这样的品牌)的小伎俩所蒙蔽”。而对于那些在主板电容上和稀泥、玩猫腻的厂商,笔者也要忠告一下:“降低产品成本可以通过减少一些附加功能来实现,绝不能以牺牲产品稳定性为代价”。否则最终将被市场和消费者所抛弃的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