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冠的罪与罚
  • 上方文Q
  • 2012年03月13日 16:38
  • 0

遗憾摩托罗拉

2003年10月,唯冠与摩托罗拉达成战略联盟,同时宣布摩托罗拉全新系列资讯家电产品登陆中国内地。这样的强强联手在当时引发轰动,创维老总黄宏生在接受采访时脱口而出:“狼来了!”

但如果今天的杨荣山能够成功穿越回10年前,他一定会立刻停止和摩托罗拉的合作。

虽然今天和苹果的官司打得热热闹闹,但实际上这官司已经和杨荣山没有半点关系,背后的债主们才是此次官司的幕后推手,而衰败的起因就正是这次与摩托罗拉的合作。

唯冠试图通过和摩托罗拉的合作进行转型,多元化经营是企业发展要走的必然选择之一,“不要把鸡蛋放进同一个篮子”更是金科玉律,但此次合作的最后破裂却让唯冠在转型期吃了一个暗亏,最后只能无奈地倒在后来的全球经济危机中。

但在当时,这合作看起来无比美好。在双方宣布达成战略联盟的第二天,在第五届高科技成果交易博览会上,由摩托罗拉与唯冠集团联合打造的摩托罗拉等离子电视、液晶电视、楼宇可视对讲、数码录放影机、汽车影音等新一代资讯家电产品悉数亮相。在双方未来的合作中,摩托罗拉将凭借以往在半导体芯片领域的积淀,更多介入产品研发,而在制造和营销方面,则会更多地倚赖唯冠原先的资源。这个计划标志着在退出电视机市场30年之后,摩托罗拉又重新返回了电视机市场,并且显著扩大了除了手机、线缆调制解调器和电视机顶盒之外的消费电子产品。

杨荣山意识到光有代工产品是不够的。和其他高调进入这个行业的企业相比,品牌是唯冠最大的痛。因此,选择一个大品牌合作,在唯冠看来是成功的一条捷径。杨荣山坦陈:“一个品牌要打入全球市场,要做到人人皆知,没有50年是不可能完成的。而跟摩托罗拉合作,也许只要3年。”

可惜,摩托罗拉并没有唯冠想象得那么完美。

摩托罗拉的品牌优势是唯冠认为合作能够成功的四大有利条件之一。当时他们这样评价:摩托罗拉是2003年“世界前100名最有价值品牌”第74名,作为视频显示、移动电话、机顶盒及调制解调器领域的著名品牌,已成为全球时尚精品的倡导者。

但唯冠忘了,摩托罗拉品牌虽然有很高的影响力,但那只局限于IT领域。在中国市场上,IT与家电两大行业无论是在渠道模式还是在品牌影响力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唯冠也许没有注意到,合作时摩托罗拉已是百病缠身。1997年以来,其表现就差强人意,到了2001年,情况仍得不到很好的改善,先宣布亏损,然后裁员,接着出售公司的业务。摩托罗拉在每个领域都伸手,但哪个领域也没做好,与唯冠合作生产资讯家电,这也许是摩托罗拉的背水一战。但摩托罗拉离开电视业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唯冠则从来没有涉足电视业,而电视行业的技术要求毕竟与IT领域不完全相同。

这个纸面上的天作之合终于显露危机。

2004年4月,唯冠宣布与摩托罗拉合作生产的家电产品延迟推出。此时传出消息,双方的分歧主要在于唯冠为摩托罗拉代工的电视机的质量完全达不到摩托罗拉的要求,摩托罗拉原计划在年中推出十几种高端产品,包括适用于家庭影院的42英寸等离子电视、内置数字多种视频光盘播放机的LCD电视机和47英寸以上的LCD电视机。但摩托罗拉认为,唯冠的子公司摩希尔科技设计的电视机没有达到摩托罗拉严格的质量要求。此时唯冠的回应是,摩托罗拉的质量要求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

尽管已经过去了八年时间,但提起那次合作,杨荣山毅然愤愤不平:“当时的摩托罗拉在欧洲和美洲建立了六个检测中心,唯冠所有新的设计和技术应用都必须要这六个检测中心通过,但当时正是显示器飞速发展的黄金年代,几乎每天都有新的技术出现,摩托罗拉拖沓的办事风格跟消费性电子产品的市场需求简直格格不入。”他甚至表示:“如果没有这次合作,或者这次合作双方能够妥协一些,唯冠还会活得好好的。

事实上,这次合作的失败从基因里就注定了,唯冠和富士康对技术品质的要求的差距显露无疑。从最开始,郭台铭就意识到了代工企业的生命线并不在于人海战术,而是技术。1979年,郭台铭的第一个海外客户是美国最大的游戏机公司亚泰瑞公司。有一次郭台铭向亚泰瑞的销售人员方国健展示了一台圆形机器,它利用震动来推动螺旋轨道上的顶针,并调整为同一方向,然后再落入塑料质连接器的针槽里,可以省掉用人工一根一根插针的费用,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这种机器还能保证产品质量。

在发展的初期,富士康为保证产品质量,大量从国外引进了设备:1983年,富士康购买日本设备,生产计算机业使用的计算机连接器;1984年,为了建立金属电镀业务,直接从美国引进全自动连接线选择性镀金设备和电镀检测设备,花费了将近250万元人民币,大约是富士康当时营业额的1/10;1986年,购买瑞士高速连续冲床,进一步引进日本精密机械制造设备和技术;1987年,鸿海一口气再投资了2500万元人民币,买了48部第四代计算机自动化伺服塑料射出成型机。当年鸿海的资本额也不过4500万元,这笔投资超过资本额的一半。接着郭台铭又连续从美国引进自动化装配生产设备,成立了“自动化研究部门”,进行“连接器前段加工的自动化”和“电缆测试仪器”及“电缆去皮机”的自行开发和制造。

在郭台铭的眼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代工行业的生命线,消费性电子产品的短生命周期,让代工厂的交货速度成为制约IT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关于速度这一点,富士康绝不会让客户失望。有消息称,从下订单到拿到样品,富士康只需要48小时。和富士康相比,唯冠的差距显露无疑。

在唯冠大幅减员、濒临破产之际,同为代工厂商的富士康却在秣马厉兵、大肆扩招。

在宣布延迟推出家电产品后,全球性金融机构开始将唯冠的盈利预测下调,并建议投资者转而关注同类公司股票,但这并不是唯冠最大的损失。

唯冠进军家电领域的计划由来已久,在截至2003年6月30日的财年中,唯冠国际投入了大约1450万港元有关液晶电视和等离子显示面板的研究和开发费用,在截至2004年6月30日的财年中则投入了3500万港元费用。为了给摩托罗拉生产平板电视,唯冠投资6000万美元在深圳建了液晶产业园,并成立摩希尔公司负责销售。在截至2004年6月30日的财年中,该公司还发生了大约4500万港元有关摩托罗拉品牌业务的销售、营销和管理费用。

按照原定计划,唯冠生产的家电产品在2003年11月下旬就会在国内市场上市,到2004年逐步推广到全球市场,其定位主要竞争对手是来自日本和韩国的同行,比如等离子彩电的价位会基本上和松下、三星持平。但事实上是,由于受到摩托罗拉的制约,唯冠生产的平板电视一直无法上市销售。

2004年被业界称为“中国平板电视元年”,平板电视在2004年销量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据权威机构GFK公布的数据,等离子电视和液晶电视分别比2003年增长了2.5倍和3倍。唯冠错失良机。

虽然唯冠投入了巨大的资金,但生产出来的产品还是不符合摩托罗拉的要求。产品上市时间被一推一再,最后,唯冠终于被等不起、输不起的摩托罗拉抛弃。

2004年上半年,唯冠和摩托罗拉的合作正式终止。唯冠集团发布公告称,其旗下全资子公司摩西尔集团有限公司、唯冠集团有限公司与摩托罗拉的资讯家电生产合作计划告吹,双方签署终止合约,解除2003年9月11日签订的有效期至2006年12月的商标授权合约,今后双方的合作限于显示器领域。

这是唯冠少有地选择和国际大品牌合作的经历,这样的合作并不愉快,这也让唯冠继续缩回自己的壳里。

和唯冠的选择不同,富士康坚持走在属于自己的代工之路上,2003年,富士康通过收购芬兰艺模(手机外壳制造商)及摩托罗拉奇瓦瓦厂(同时收购摩托罗拉组装订单)宏旗下网络通信商股份完成手机eCMMS垂直整合。第二年,富士康出口超过百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大3C(计算、通信、消费电子)代工厂。

随后唯冠开始自己进入电视显示器领域,一些独创的技术帮助唯冠在显示器领域中获得了一定的优势,但因为规模的原因,唯冠并没有抓住这些机会。

这是1997年以来中国GDP增长最快的一年,同年联想收购IBM业务,看起来代工行业在中国的发展前途一片利好,这也让唯冠放松了警惕。


文章纠错

  • 好文点赞
  • 水文反对

此文章为快科技原创文章,快科技网站保留文章图片及文字内容版权,如需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快科技

观点发布 网站评论、账号管理说明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相关报道

最热文章排行查看排行详情

邮件订阅

评论0 | 点赞0| 分享0 |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