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e i7-3770K继续开盖!不同硅脂温度对比
  • 上方文Q
  • 2012年05月16日 15:14
  • 0

Ivy Bridge处理器的高温过热问题已经在玩家群体中争议了许久,也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开盖测试风潮。首先是Overclockers网站打开顶盖,将问题归咎于Intel使用的普通硅脂;然后是国内论坛PCEVA管理员royalk、新加坡著名超频玩家Shamino,他们亲测后都发现,CPU内核直接接触散热器的效果并不好;最近是日本PCWatch,改用硅脂加双面胶对处理器进行重新“封装”,结果大大改善,又证明原有的硅脂确实是瓶颈。

现在,PCEVA论坛管理员royalk又回来了,通过新的测试方案、更换不同硅脂来进一步对比Core i7-3770K开盖前后的温度变化。

测试分为六组进行,其中既有酷冷博Liquid Ultra这样的高档液态金属硅脂,也有猫头鹰NT-H1这样的中档高质量硅脂,还有星牌DRG33这种五块钱一桶的廉价白色硅脂。上次用的采融硅脂用完了,故没有加入。

Core i7-3770K继续开盖!不同硅脂温度对比

测试环境:

处理器:Intel Core i7-3770K 散热器:猫头鹰NH-D14 内存:芝奇F3-14900CL9D-8GBSR 主板:微星Z77A-GD65 显卡:微星R6570 MD1GD3 硬盘:浦科特PX-128M2P 电源:安耐美Revolution 85+ 1050W 室温:23.8℃左右,空调恒温

测试依然是跑15分钟的Prime 95,期间用AIDA64记录每个核心的平均温度,CoreTemp记录最高温度。

在上次的测试中,28℃室温下,猫头鹰NH-D14散热器,运行Prime 95 15分钟,AIDA64记录平均温度,开盖前四个内核平均分别为67.1/71.5/76.6/68.0℃,开盖后内核直接接触散热器分别为67.0/71.4/76.3/68.0℃,几无差别。

准备工作

因为测试项目较多,分开两天进行。为了让室温保持较为恒定的状态,测试全部在空调房间内进行。室温探测第一天23.8℃,第二天23.7℃,大约都有±0.5℃的浮动,因此测试结果如相差不超过1℃,可以认为是误差。 

Core i7-3770K继续开盖!不同硅脂温度对比

Ivy Bridge处理器的散热顶盖(IHS)与内核(Die)之间原本有封胶,这里将其刮掉,使得顶盖四周已经不能直接接触到PCB,因此顶盖对内核的压力完全由内核本身来承担。

另外,把顶盖盖回去后无需拆除Socket插座的护盖,护盖两侧会对顶盖有压力,务必使压力支点位于顶盖中间,这样才可保证内核到顶盖的接触受力均匀。加上散热器之后,所有的压力都会集中在内核上,与未开盖前相比顶盖对内核的接触压力增大,致使导热层厚℃降低,热阻也因此变小,对改善散热是有一定帮助的。 

外层顶盖到散热器底座的硅脂统一采用猫头鹰NT-H1,每次测试完毕把内外层硅脂均擦干净重新涂抹。 

Core i7-3770K继续开盖!不同硅脂温度对比

第一组:内核->星牌DRG33硅脂->顶盖->NT-H1->散热器 (从内到外接触顺序,下同) 

Core i7-3770K继续开盖!不同硅脂温度对比

首先上场的是打酱油的星牌DRG33硅脂。照片其实有点过曝,实际上并没涂多厚,刚好完全覆盖内核表面而已。 

Core i7-3770K继续开盖!不同硅脂温度对比

这是测试完毕后的硅脂分布情况。

Core i7-3770K继续开盖!不同硅脂温度对比

彻底坑爹了!开始测试还不到30秒,最高核心温度就上升到90℃!然后只坚持一分多钟后就蓝屏重启。反复几次试验均如此,看来五块钱一桶的玩意就这样了。同时这也证明,Ivy Bridge超过80℃的“热墙”之后稳定性会明显下降。

第二组:内核->NT-H1->顶盖->NT-H1->散热器 

Core i7-3770K继续开盖!不同硅脂温度对比

接下来上场的是猫头鹰NT-H1,依然是涂薄薄一层。 

Core i7-3770K继续开盖!不同硅脂温度对比

测试完毕后是这个样子。 

Core i7-3770K继续开盖!不同硅脂温度对比

四个核心平均温度为56.1/60.2/67.0/58.4℃,最高温度为71℃。与上次的测试相比,扣掉4℃的室温差距,大约比未开盖前以及开盖后使用采融硅脂低了5-6℃。

这就是说,NT-H1比原装硅脂有一定的改进,但并不是很多。


文章纠错

  • 好文点赞
  • 水文反对

此文章为快科技原创文章,快科技网站保留文章图片及文字内容版权,如需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快科技

观点发布 网站评论、账号管理说明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相关报道

最热文章排行查看排行详情

邮件订阅

评论0 | 点赞0| 分享0 |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