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gg兴衰史:蒸发的1.8亿美元
  • 上方文Q
  • 2012年08月08日 17:22
  • 0

渔夫与船长

Digg的迅速蹿红和日渐凋零让人唏嘘,尤其是在面对用户逃离和刷排名现象时缺乏一个产品的主心骨更是让人扼腕,可是,如果你认为这是因为Digg创始人只是一个被馅饼砸中的庸才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凯文·罗斯对于产品的嗅觉在硅谷绝对是出类拔萃,作为天使投资人,罗斯在很早期就投资了Twitter、Path、Square、Zyagn、Foursquare等如今炙手可热的公司,他投资的公司估值总和近200亿美元。

在早期投资领域,罗斯是一个精明无比的渔夫,然而在需要他带领企业十年如一日般专注前行的时候,他却不是一位称职的船长,不安分的性格成就了一位杰出的天使投资人,却在Digg创业之初就注定了其难逃失败命运的结局。

同事们都把罗斯视为杰出的产品设计者,他对完美的用户体验拥有着神秘的感觉,但是他同时也对日常活动没有任何的兴趣,比起枯燥乏味的运营工作,罗斯更愿意搞投资孵化器,每天接触各种新鲜的想法。

尽管从罗斯的角度,2006年登上《商业周刊》封面成为万千青年偶像无疑是件值得夸耀的事情,但是某种程度上这无异于慢性毒药。

一位罗斯的同事表示:“他的身边没有围绕着年长者或是聪明人。他想要被崇拜他的人前拥后护。我想这可能会出现问题,因为这些人中找不到一个会说‘不’的人。”

更严重的是,Digg很难找到比他更优秀的工程师,以至于当后来罗斯分心于自己副业的时候,Digg产品上的历次升级都显得毫无章法和思路。

2006年底的时候,Digg开始吸引了大批追随者和粉丝,但是从那个时候起罗斯就开始对日常的管理表现出厌倦,并计划开始自己新的项目。

2007年夏天,罗斯开始了一个“秘密的”创新项目,它随后演变成为了Pownce,一个先于Dropbox的文件共享应用。这种三心二意的行为招致了董事会的警告,因为在他们看来,罗斯出色的设计能力是Digg最关键的资产。

但是没有人可以阻止他。2009年初罗斯又开始着手开发基于Twitter的搜索引擎开发WeFollow,董事会震怒声称要解雇他,但仍无济于事,在那段时间里,罗斯每周只有一天会去Digg上班。

在连续的利用业余时间创业并获得成功之后,罗斯找到了自己最适合的职业——天使投资人,因为他有着难以置信的设计和天才的眼光,对他来说,这可比天天呆在办公室做枯燥的运营有趣得多。

罗斯的一位密友表示:“罗斯只需要观察一下团队,便能迅速地了解到这个团队是否具有创造力,或者需要解散这个团队。他本身就是一名年轻的企业家,也是非常好的天才标准。”

罗斯作为天使投资人的成绩单让无数资深风险资本家都会眼红。

Twitter——参与该公司第二轮总规模达1500万美元的融资。目前Twitter估值为80亿美元。

Zynga——参与该公司第二轮总规模达1520万美元的融资。目前Zynga已经上市,市值为35亿美元。

Square——参与该公司第一轮总规模达1000万美元的融资。目前Square估值为40亿美元。

OMGPOP——作为天使投资人对OMGPOP进行投资,这家公司已经以2.1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Zynga。

Gowalla——参与该公司第二轮总规模达829万美元的融资,Gowalla已经出售给了Facebook。

Foursquare——作为天使投资人对Foursquare投资135万美元,目前该公司估值为5亿美元。

Path——作为天使投资人对Path投资250万美元。该公司此前曾拒绝了谷歌1亿美元的收购要约。

Fab——参与该公司第一轮770万美元的融资。目前Fab的估值为7亿美元。

事实上,随着罗斯在投资领域不断斩获,他开始越来越迷恋快速变化的构想和创新产品,也对Digg越来越感到意冷心灰。他开始向自己最大的粉丝群体们抱怨,称自己招聘的技术人员都是在平均水平以下的人才。

技术人才的缺失直接导致了Digg孱弱的产品能力,产品团队越来越失去了对于用户体验的控制,一些核心用户可以不费吹灰之力的掌控Digg首页,而Digg却没有能力通过算法的优化改变这种局面。

事实上,硅谷的天才们大都有一颗不安分的心,不过很多成功的创业者都在成长的过程中战胜了心魔。在Facebook创办的第一年,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曾慎重考虑放弃Facebook,推出名为Wirehog的文档共享服务。而Twitter联合创始人威廉姆斯也曾在外尝试各种新鲜事物之后选择了回归Twitter,用专注铺就成功之路。

Web 2.0的反思

Digg从辉煌到没落的过程让无数人开始感慨Web 2.0时代的远去,但是,假若罗斯并无三心二意而是一直将精力放在Digg,这家公司就一定能延续昔日的辉煌吗?

也许,对于产品嗅觉极端敏锐的罗斯在内心深处早就有了答案:用户产生内容的Web 2.0模式无法承载拯救媒体的重任,它的昙花一现多因人事,也难逃天命。

长期以来,用户产生内容(UGC)的模式被认为是最符合互联网民主化的一种潮流,但是在过于强调用户创造内容的同时,很多人却忽视了必要的编辑精神和机制上对可能带来失控的防范。

Digg开启了Web 2.0的闸门最终却被信息洪流冲垮,其中的根源在于面对越来越多信息的同时却无法控制随之而来的信噪比,在推荐算法的道路上近乎止步,而在同时又缺乏人工的对于社区的运营,自始至终,Digg都没有形成一个频繁互动有足够粘性的社区,这也是当社交网络和社会化媒体兴起之后用户头也不回纷纷逃离的根源。

回头我们再看Facebook和Twitter的成功,前者构建了一个让人无法割舍的虚拟社区,后者则通过技术让信息的流动更有效率,而这两个方面,恰恰都是Digg的硬伤。


文章纠错

  • 好文点赞
  • 水文反对

此文章为快科技原创文章,快科技网站保留文章图片及文字内容版权,如需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快科技

观点发布 网站评论、账号管理说明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相关报道

最热文章排行查看排行详情

邮件订阅

评论0 | 点赞0| 分享0 |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