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 音乐播放器
  • 上方文Q
  • 2013年02月04日 08:53
  • 0

磁带随身听、CD机、MD和MP3播放器均已谢幕,iPod还能走多远?音乐播放器已入穷途,可有前路?

又一位老朋友挥手告别了。

索尼上周宣布,今年3月将停止销售MD音乐播放器。这款曾经的“高帅富”数码产品在历经二十年的发展后,终于走到了宿命的终点。

新浪科技撰文指出,自从以MP3为代表的数字音乐诞生后,音乐播放器的死亡命运已经注定。磁带随身听、CD机、MD,甚至包括MP3播放器本身,均已渐渐走下舞台。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包揽一切移动需求的时代,这些只能听音乐的设备显得格格不入。

一种设备满足多种需求,是科技的大趋势。人们不喜欢随身携带五、六种电子产品,而是希望凭借一款设备,比如手机,实现通信、影音、游戏、联网、办公等多重需求。违反这一趋势的产品无论怎样挣扎,都难逃被小众、被边缘的宿命。

如今,仍在热卖的音乐播放器仅剩苹果iPod,但从苹果近几个季度的业绩来看,iPod的销量正在萎缩,苹果也不再将其视为核心业务。MD已经谢幕,iPod还能走多远?音乐播放器已入穷途,可有前路?

再见 音乐播放器 MD是“微型光碟(Mini Disc)”的缩写,其卡盘中的光碟大小为普通CD的一半。随着消费者逐渐转向不需要外部存储介质的数字音乐播放器,索尼决定不再销售MD播放器。

天然优势:音质

十年前,如果有人问“什么设备最适合听歌”,答案往往是CD机,也会有人说是MD,甚至还有怀旧人士说是索尼高端磁带Walkman。很少会有人说“用电脑上网听”。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音乐播放器的天然优势:音质。

相比网络通用的MP3、WMA等音频有损压缩格式,CD光盘采用WAV无损压缩,并配备专门设计的解码电路,每个芯片的功能也较为单一,能够最大程度还原声音。由于售价较高,也有许多人购买相对廉价的MD和磁带随身听。这种区别的直观感受,就是“音质”。

这一阶段的消费者格外注重所谓的“音质”,即使他们从未买过正版CD或磁带。一个客观原因是,当时的播放器市场鱼龙混杂,既有索尼、三星、飞利浦等厂商推出的高质量产品,也有众多山寨厂商跟风兜售的廉价货色,播放效果差距极大。这导致消费者自然而然地将“音质”视为播放器最重要的指标。许多“小白”在购买前请教“老鸟”,提出的要求往往只有“音质要好一点儿”。

另一方面,中国市场上盗版磁带和CD的泛滥,助推了音乐播放器的成功。在2004年,一张正版CD的售价约为30元(这一价格十年未变),而盗版CD仅为5元。尽管版权方采取各种措施“防盗”,人们仍然能够迅速复制大量劣质光盘和磁带,卖给手头并不宽裕的年轻人群。在那个电脑尚未普及的时代,购买CD机或Walkman,是获得音乐享受的最便捷方式。

再见 音乐播放器 曾经,大街小巷的少年们也以Walkman为标配

十年后,人们不再care音质

十年后的今天,CD机仍是音质最好的便携播放设备,但时过境迁,消费者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只知道“音质”,价格和使用体验成为更重要的因素。一款播放器的音质如何,并不是大多数用户关心的首要问题。

在娱乐匮乏的年代,磁带随身听、CD机等设备是许多人唯一的娱乐方式。但在电脑普及后,音乐播放器的地位开始动摇,消费者也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一部几百块钱的播放器,一副地摊上淘来的耳塞,外加几张盗版CD,谈不上什么“音质”。他们只是希望在走路、看书、上厕所时,能够愉悦自己的耳朵。于是,MP3播放器大行其道,而用电脑听歌也成为时尚。

2007年后,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汹涌而来,不仅重新发明了手机,更彻底改变了娱乐产业。音乐不再存储在磁带和光盘上,而是存储在“云端”,随时可以免费享用。这给了已显老态的音乐播放器致命一击。

这是音乐消费模式的根本变革:在磁带、CD和MP3的时代,用户需要先把所有数据“下载”到本地(购买磁带、光盘,或是用电脑拷歌),才能听音乐,而且只能听预先存储的那几首歌;而在智能手机的时代,只要在线就能听任何音乐。

在这一转变中,“音质”被渐渐淡忘了,成为高端玩家的专属名词。他们对电脑和智能手机的音乐播放软件不屑一顾,仍愿意高价购买已沦为小众产品的便携播放器。CD机和MP3播放器并未彻底消失,但早已退出主流。国内某厂商曾推出一款高端无损音乐播放器,音质绝佳,售价高达三千多元。显然,这并不是为所有人准备的。

而对于普通用户而言,听一听手机里的音乐足矣。有趣的是,某些在线音乐软件给不同码率的MP3音乐文件标上了所谓“极品音质”、“流畅音质”,忽悠了许多仍怀有“音质情结”的用户。

技术与商业的穷途之哭

音乐播放器的优势不多,缺点却有一大堆。除了体积较大、成本高昂、不便携带等技术原因,商业模式的陈旧落伍也是这种设备穷途末路的重要原因。

从最早的磁带Walkman,到后来的CD机和MD,用户需要购买实体音乐,如磁带、光盘等,才能用播放器听音乐。这加大了成本,也迫使用户随身携带多种数码产品。另一方面,随身听、CD机等产品号称“便携”,其实并不方便天天带在身上,更适合放在包里,或是摆放在桌面上。更糟糕的是,维护也是一大难题。尤其是CD机,光盘很容易划伤报废。相比之下,数字音乐不存在这一问题。即使不慎删除文件,也可以重新下载,或是云端恢复。

MP3播放器是音乐播放器的“终极形态”。它摆脱了物理介质的限制,彻底拥抱数字音乐,却未能摆脱“一台设备对应一个功能”的理念窠臼。在智能手机和应用生态系统尚未成熟的时代,许多人会把手机塞在裤兜里,又把MP3播放器放在口袋中,或是挂在脖子上、夹在衣领上。这曾被视为很“酷”,如今看来却是麻烦无比。

但是,与技术造成的不便相比,商业模式的短板是音乐播放器走向灭亡的深层原因。

盗版一直是音乐出版商的噩梦,而问题的根源是出版商自身。他们习惯于效法卖黑胶唱片的思路卖音乐,几十年不变。在出版商的想象中,艺人推出了新唱片,粉丝们就会蜂拥到零售店购买CD和磁带。在数字时代,这种模式显然不靠谱。如果可以通过更便捷的方式获取免费音乐,用户为什么还要跑到实体店排队呢?

再见 音乐播放器 卡带、CD、MD、MP3均已落幕,下一个会是iPod吗?

下一个会是iPod吗?

直到苹果推出iPod,整个音乐产业才看到了新的曙光。他们终于意识到,音乐应该放在网上卖,价格也不能像实体唱片那么高。更妙的是,iTunes解决了盗版的难题。索尼音乐、环球唱片等巨头纷纷与苹果合作,在iTunes销售唱片和单曲。市场研究公司尼尔森的数据显示,2012年iTunes和其他网站的数字音乐销售额增长了14%,而磁带、CD和唱片等实体音乐销售额则下降了13%。

实体音乐大踏步迈向数字音乐,首当其冲的是音乐播放器。如今,各大厂商已经基本放弃磁带随身听、CD机和MD,而MP3播放器也开始主打视频功能,进化至所谓的“MP4”。在数字音乐和智能手机当道的今天,只能听音乐的播放器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从1979年索尼推出首款磁带Walkman算起,音乐播放器已走过34年历史。仍在坚守这一领域的主流产品,只剩下苹果iPod。但是,这款曾经颠覆音乐产业的产品,正被苹果渐渐放弃。即使在去年9月刚刚发布新产品线,它的销售情况仍然不断下滑。苹果财报显示,上个季度,iPod销量为1268万部,比上年同期的1540万部下滑18%;销售额为21.4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5.28亿美元下滑15%。

磁带随身听、CD机、MD和MP3播放器在经历辉煌后,纷纷挥手告别。下一个告别的,会是iPod吗?

 

文章纠错

  • 好文点赞
  • 水文反对

此文章为快科技原创文章,快科技网站保留文章图片及文字内容版权,如需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快科技

观点发布 网站评论、账号管理说明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相关报道

最热文章排行查看排行详情

邮件订阅

评论0 | 点赞0| 分享0 |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