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时分,一个iOS开发群里还不断跳动着讨论,麦迪(化名)不愿离开去吃饭,她兴奋地阅读着其他App开发者交换的各类技术心得。刚入这个行业不久的她,对最近 “个人App开发已死”传言并不感冒。“没听说过呀。”她带着一种想跳过这个话题的语气告诉记者。
任何新入一个行业者都有梦想的权利,但曾经最早在应用开发行业创下辉煌的139.ME创始人朱连兴却承认,“个人App开发已死”确是自己日益肯定的观点。对仍然认为市场充满机会的个人开发者而言,先行者的经验有没有参考价值?来看看《IT时报》为我们带来的报道。
雪上加霜,创新遭遇技术瓶颈
“许多机构、媒体还是在爆炒开发行业的热度,但作为身在这其中的人,我从一些业内朋友处却了解到,无法盈利的现象日益加剧,很多个人开发者每月最多数千元的收入。”朱连兴告诉表示。
作为拥有一支成熟开发团队的他,最近已开始淡出开发层面,转而从事提供SDK工具包等更具前景的工作。“当前的App市场就像一条因为车辆过多而拥堵的公路,不管是小车(个人开发者)还是豪车(成熟团队)都能体会到很难前行的苦处。”朱连兴这样解读。
近日,更有手机游戏开发者在微博中绝望自曝“月均收入仅千元;未找到商业模式,如果继续下去,我可能某天死在电脑前,而我的搭档可能就要离婚了。”
“被山寨、遭刷榜侵害、应用同质化严重这些因素其实已说过太久。”朱连兴说,而据他的观察,“雪上加霜”的现状来自于一个新的因素:针对移动设备的新技术似乎已遭遇瓶颈。
朱连兴回想:“在2008年进入这个行业时,我感觉触摸屏、滑动功能、LBS等之前PC上没有的技术,都是带动惊艳作品出现的主要因素。但近年来移动设备的技术相对固定,没有太多新技术出现了,于是创新的余地变得薄弱了。”尽管不少新入者埋怨自己的创意被他人山寨,但很多情况下真正的“创意”难得一见,很多个人开发者也只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小的改进而已。这样就希望盈利,朱连兴认为并不现实。
市场之乱,谁都来山寨一把
“全国空气污染指数”开发者王均认为,应用被山寨有变本加厉之势。例如,侵犯开发者权利的已不仅仅是所谓的直接竞争对手,一些与行业相关的非开发者团队也来参一脚:“之前一家并不是很大型的App广告平台和我们有所接触,之后竟发现他们也开发了一款相似的应用,还盗用我们独家理念的图片。和一些开发者聊过之后,发现他们竟然也都有类似遭遇。”
借着广告的名义获得开发者素材,并进行复制,王均认为对方这么做出于有恃无恐:“说实话,我们也只能在微博表示一下抗议,这方面的维权很难。我们团队只有2个人,我自己就要从早到晚兼顾开发、运营、每天回复用户几十条评论等,没时间精力和他们较真。”
由于最近雾霾天气关注度持续升温,王均的应用尚排在同类产品榜单前列,他觉得广告收入还能维持运营,并不完全认同“开发者已死”的说法。他表示,值得庆幸的是,由于山寨者“专业不对口”,毕竟缺乏良好的开发能力,导致山寨产品体验不佳,才让自己受到的侵害被控制在一定范围。
专职开发?个人开发者需思量
“可可私房菜”是一款下载量不错的个人开发App,在之前的某智能电视厂商开发者大会上,它也被厂商一眼就看好,作为引入的第一批应用之一。不过该应用的开发者“大头圆可可”却告诉《IT时报》记者,能够比较从容地做好App,正是因为自己抵御住了来自业界和投资人的各路诱惑,最终没有选择辞职从事专职开发。
“App推出后很受欢迎,我也受到很大鼓舞,接着就有好几路投资人来找到我,自己当时也曾想过辞职。”但最终,身边一些朋友的惨淡经历告诉她这似乎未必是好的选择。这些经验包括,除了手机游戏以外的应用,当前普遍很难盈利,也只有广告这种单一盈利模式:“如今我只将应用当作业余爱好,不添加广告等也没有问题,反而可以提升用户体验,如果草率地转型为专职开发者后,必须时刻背负以盈利为生的压力。”
开发者吴锦(化名)则以一种“走量”的方式辛苦维持着生计,她每个月同时进行几十款App的开发工作,因为当前每一款应用的月盈利都只有几百元:“这样一共赚的钱大概相当于一位普通白领的工资,但十分辛苦,几乎都在电脑前工作,很多UI等都来不及细细优化。”
朱连兴认为,如果当前个人开发者还带着开发一款普通应用的目的,想以新人的姿态到这个市场赚大钱,几乎没有什么可能:“只有好的手机游戏在赚钱,但手机游戏的开发难度可不是普通应用可以比拟的,技术与运营能力一般的开发者可要想明白了。”
对很多技术大牛而言,只要有想法,个人开发一款App不管是iOS平台还是Android平台都不是什么难事,但在推广方面就不是个人所能完全掌控的事情了。也许,在这个App泛滥的时代利用自己的能力和创意找家大公司加盟才是上策。你觉得呢?
新闻来源:IT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