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市场研究公司Strategy Analytics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iPhone在中国智能手机的市场占有率下降到33%,相比第二季度的38%下降了5个百分点。这是iPhone自发布以来中国市场份额的首次下降。
去年苹果在新加坡的移动设备市场份额急剧下滑:从2012年72%的峰值,骤降至本月的50%;而安卓系统则从去年同期的20%增至本月的43%。香港的iOS份额约为30%,低于一年前的45%,安卓则接近三分之二。在香港和新加坡的引领下,其他关键的亚洲市场也在陆续跟进这一趋势。
iPhone在中国的普及有一个过程:刚发布之时,iPhone并没有进入大陆市场。手握一部iPhone成为高富帅的象征。后来iPhone在中国大行其道,一度成为高端、时尚的代名词。再后来,iPhone渐成街机,地铁、公交上随处可见。
这种普及过程也反应了大众消费观念的一个变化。一开始很多人并不认为花四五千块钱买一个手机值得;后来,社会心理逐渐将iPhone与个人身份和社会地位联系起来,买iPhone的人越来越多。
人们通常会通过他人的消费行为来判断一个人的社会身份。除了穿着打扮、日常休闲活动,手机也成为人们社会身份的代表。相对其他手机,iPhone价格较高,;年轻人青睐iPhone,除了能够享受这款具有颠覆意义手机所带来的流畅体验,还可以向大家表明自己的品位。
这样的产品能给人们不安全的内心提供一个“保护罩”,增加自我身份的认同,也让他人通过附着在手机上的概念来认同自己。当人们的社会身份信息未完全成形,或者对自己的认可不够的时候,使用消费信息来对自我进行界定就特别重要。
符号自我完成理论(symbolic self-completion theory)认为,自我概念不完整的人会通过展示与身份有关的符号来完善自我概念。例如,年轻人就可能通过使用iPhone来显示他们正处在上升期的社会地位等。
同时,集体主义文化的中国人奉行的中庸之道和“面子”心理,也有可能导致消费活动中的随大流现象。
近一年来,随着三星手机发力,更多高端用户开始投向安卓系统,三星Galaxy S3和Note成为年轻人新的选择。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苹果已然大众化,附着在iPhone之上的光环逐渐褪去。iPhone由当初的“高富帅”到如今的“泯然众人”,已慢慢失去其符号意义。另一方面,年轻人购买产品的独特性需要也使其做出新的选择。
人们购买一件商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多重需要,如功利需要、归属感的需要、权利的需要、独特性需要。独特性需要强的人注重表达自己的个性,他们会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宣示自己的独一无二。那些听小众音乐,穿标新立异的服装,抢先把新进潮品纳入囊中的人,无不暴露着自己的"出彩"欲望。
难怪越来越多的人抛弃“iPhone”了,他们需要通过自己的购买行为来表达自己的独立与个性。当iPhone成为大众产品,能满足他们独特性需要的就是其他品牌和系统的手机了。这时,年轻人的“叛变”就属正常了。
你身边的人独特性强吗,不久将来可能叛变iphone吗?若有小孩,瞅瞅名字,你心里可能就有底了。
一项研究对美国1880到2007年出生的婴儿的名字进行研究,发现相同的越来越少。中国一项正在进行的研究,分析了1950-1990年出生的人的名字,重名的也越来越少。父母在给孩子起名时会考虑众多因素,以前人们会起一个大众化的名字,很多名字都具有时代特色。越到后来,重名的人越少,父母们的独立性在增长,连孩子的名字都要“鹤立鸡群”下。
更有研究发现,人的独特性强弱和自己名字的新颖性同样有很大关系,许是父母的独特性会影响到孩子,还可能名字会反过来一年年一点点影响人对自己的觉知。那么,你消费的种种会反过来影响你是谁吗?
文章来源:中科院心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