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肇事逃逸” 铁矿却“滚滚而来”
  • 雎鸠
  • 2014年07月08日 17:56
  • 0

太阳系诞生之初,万物皆处于混沌之中,目前的两个内行星就是由当时较小星体间的反复碰撞形成的,随之产生的碎片又形成了新的星体。我们的地球可以告诉我们,并不是每次碰撞都以彼此的相互融合为终点;月球就是由一块火星体积大小的星体撞击大块头的地球而诞生的。

事实上,许多小星体的多次模拟实验已经证实,几乎一半的撞击都属于“肇事逃逸”,星体撞击后有的被弹射开来,有的就直接嵌进被撞星球了。现在,研究人员发现这些“肇事逃逸”式的撞击可以用来解释围绕水星的一个不解之谜,那就是为什么水星70%的质量都聚集在它富含铁矿的内核

大量蕴藏的铁矿很难通过其它模型来进行解释。如果有星体是逐渐通过撞击形成的,那么它的构造就应反映太阳系最初的构成物质。根据我们取样的小行星,这些最初的构成物质主要是混合一些铁矿的硅酸盐,当然根据它们在太阳系的位置会有些轻微的差别。这些可以清楚地解释为什么地球、火星和金星存在几乎类似的构成物质。

新的模型表明水星和其他行星一样,也是由类似的构成物质形成。类似于地球、火星和金星,构成物质的差别导致铁矿和一些其它金属可以被嵌进内核,同时这些构成物质的外围也被笼罩了一层硅酸盐岩石。

但是,这也是差别所在。对于水星而言,它在每次“肇事逃逸”式的撞击后不是通过融合变得越来越大而是开始缩小。亚利桑那州的Erik Asphaug和伯尔尼大学的Andreas Reufer两位学者通过他们的模拟实验向我们表明与大行星的“肇事逃逸”式撞击可以剥离小星体外部的覆盖物而把它们留在大行星的轨道上。最终,这些被剥离的覆盖物都会成为大行星的一部分。同时,小星体在没有了外部的覆盖物后只能在另外的轨道上重新进行凝结。

在一次模拟20个围绕太阳运转的原始星体实验中,学者们得出许多不同的但都有可能的结果。在这些方案里,他们关注了最后两颗存活下来的小星体。它们其中的一颗可能是由于没有发生过撞击或者仅有那么一次“肇事逃逸”式撞击而存活下来。但是,另外一颗很可能遭受到两次“肇事逃逸”式的撞击并且外部的覆盖层也被严重剥离。换句话说,它应该和水星的经历一样。

这些撞击也很容易蒸发掉星体上任何不稳定的元素和化学物质。但是,学者们争论认为这些物质应继续留在母体附近的轨道上,只有这样可以再次回到母体。这一点可以解释另外一个围绕水星的迷点,那就是它拥有让人超乎想象的大量挥发物质,这绝对超过月球,毕竟地球在月球身边可以吸收这些物质。

这些过程并不只局限在行星大小的星体上。学者们也认为这个发现也可以用来解释一些富含金属的小行星的构造,比如灵神星。如果学者们的观点正确,这项发现同样适用于太阳系以外的星系,可以用来解释一些我们发现的比较另类的行星。

行星“肇事逃逸” 铁矿却“滚滚而来”

文章纠错

  • 好文点赞
  • 水文反对

此文章为快科技原创文章,快科技网站保留文章图片及文字内容版权,如需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快科技

观点发布 网站评论、账号管理说明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相关报道

最热文章排行查看排行详情

邮件订阅

评论0 | 点赞0| 分享0 |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