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11日晚间,中芯国际发布了2020年Q3财报,其单季营收首超1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净利润也同比大涨122.7%达2.56亿美元。
但是就在中芯国际靓丽的三季报业绩公布的当天,其港股股价却下跌了7.23%,财报公布之后的股价至今一直是萎靡不振。
即便是在整个晶圆代工行业产能紧张、涨价之声不断的情况下。相比之下,台积电、联电、华虹半导体等晶圆代工厂的股价则出现了一波持续的上涨。
那么,中芯国际到底有什么“问题”,在众多利好刺激之下,股价仍萎靡不振?这或许与美国出口管制之下,“半导体设备进口受限”导致扩产受限、“客户转单”等传闻以及四季度业绩预期环比下滑有关。
美国的出口限制
在今年9月,业内就盛传中芯国际将被美国制裁,随后曝光的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文件则显示,美国将对中芯国际及其部分子公司进行出口管制。
10月4日晚间,中芯国际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经过多日与供货商进行询问和讨论后获悉,美国BIS已根据美国出口管制条例EAR744.21(b),向中芯国际的部分供货商发出信函,对于向中芯国际出口的部分美国设备、配件及原物料,会受到美国出口管制规定的进一步限制,须事前申请出口许可证后,才能向中芯国际继续供货。
资料显示,中芯国际在上海、天津、深圳等地设有8英寸厂产能,满载月产能合计达38.5万片,主要生产0.35微米至90纳米制程。此外中芯国际在上海及北京还设有12英寸厂,满载月产能合计达19.5万片,其中,北京2座12英寸厂主力制程介于0.18微米至24纳米,上海12英寸厂提供14纳米鳍式场效电晶体(FinFET)先进制程。
需要指出的是,根据此前曝光的美国BIS的文件,受限的企业主要包括: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天津)有限公司
中芯集成电路(宁波)有限公司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深圳)有限公司
中芯南方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
上海集成电路制造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LFoundry(意大利)
对应中芯国际目前的8英寸和12英寸厂来看,中芯国际与北京政府合资的中芯北方集成电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芯北方”)的两座12英寸晶圆厂并不在限制名单当中。但是,其他的8英寸和12英寸厂都是会受美国出口管制影响的。
但是,对于美国出口管制限制对于中芯国际的具体影响,中芯国际方面一直并未正面的予以回应。官方的口径一直都是“与美国相关政府部门积极沟通当中”。
在近日的上证e互动平台,就有网友就此问题进行了提问,中芯国际依然是之前的口径,并表示“对于具体细节,公司不方便透露”。
产能持续紧张,扩产却受限
受新冠疫情影响,今年上半年产业链对于市场的预判、产品的规划及备货都偏保守,而随着下半年国内疫情的控制,以及消费电子及汽车电子需求快速反弹(很多国外受疫情影响生产受限的需求都转到了国内),叠加下半年电子行业的传统旺季的来临,对于半导体芯片需求暴涨,晶圆代工市场(特别是8英寸晶圆)产能持续紧张,涨价之声不断。
在今年8月7日的二季度业绩电话会议上,中芯国际联合CEO赵海军就曾表示:“下半年5G的相关应用上来后,0.18微米和0.15微米这两个成熟工艺的需求缺口特别大,且客户在市场上的盈利很高,所以8英寸晶圆的平均售价会上涨。” 他当时就表示,为缓解产能供不应求的状况,今年年底前公司8英寸的月产能会增加3万片,12英寸的月产能会增加2万片。”
并且,在此之前的7月31日晚间,中芯国际还发布公告宣布将与北京开发区管委会在中国共同成立由中芯国际控股51%的合资企业,聚焦于生产28纳米及以上集成电路项目。该项目将分两期建设,项目首期计划投资 76 亿美元,最终达成每月约10万片的12英寸晶圆产能,二期项目将根据客户及市场需求适时启动。
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在随后的10月4日,中芯国际就发布公告确认,供应商对于向中芯国际出口的部分美国设备、配件及原物料,会受到美国出口管制规定的进一步限制,须事前申请出口许可证后,才能向中芯国际继续供货。这也意味着中芯国际采购半导体设备、配件及原材料或将受到一定的限制。
11月12日,中芯国际联席CEO赵海军在业绩说明会上也透露:“部分美国产设备、零部件和原材料的交付期有延迟。我们正在积极与美国政府交流沟通,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就部分美国设备、零配件、原物料与美国供应商合作,申请所需的出口许可证。”
此外,中芯国际还回调了今年资本开支,从约人民币457亿元下修到402亿元。中芯国际称,主要是由于美国出口管制使部分机台供货期延长或有不确定性,以及物流原因导致部分机台到货延迟。
赵海军指出,出口管制最大的问题是影响了扩产计划,有部分美国设备、零部件和原材料交付延迟,例如高能原子注入机等部分设备已经延期2个月。
“原来大家在建设工厂的时候都用美国设备的选型,因此出口管制对8英寸、12英寸成熟技术和先进技术的扩产都有影响。”
近日,通过内部人士了解到,目前中芯国际在所需的部分设备零部件上已经买不到。
而根据之前的外媒爆料显示,在美国限制落下之前,中芯国际就已经向美、欧、日本上游供应商采购了大量的产品,当时的采购规模就已超越 2020 年全年需求,采购项目包含蚀刻、微影与晶圆清洗机等制程设备、测试机台,而用于维持设备运作的相关耗材采购量,也都超过一年所需。不过这其中可能很多也都还没交付。
但是,正如此前,芯智讯在《中芯国际确认遭美国出口限制!影响几何,如何应对?》一文当中所指出的,没有原厂的支持,即使有设备、配件可能也难以自己进行设备安装和维护。具体参看:http://www.icsmart.cn/40311/ (此前微信推送已被河蟹)
因此,近期多家台湾媒体都在说,受美国出口管制的影响,中芯国际的扩产受到了限制。
近日,也有网友在上证e互动平台上向中芯国际提问:“北京新建28nm工厂所需设备采购何时能落实?”中芯国际对此回应称:“北京新厂项目仍处于筹备阶段。”
另外,近期由于全球8英寸晶圆产能持续紧张,今年8月台积电、联电已经将晶圆代工价格上调了10-20%。另有消息称,四季度联电、格芯、世界先进等将8英寸晶圆代工价格提高了10-15%。最新的预测称,2021年8英寸晶圆代工报价将至多上涨40%。
那么中芯国际四季度8英寸晶圆代工价格也会上调吗?对此,中芯国际在上证e互动上回应称:“现有客户订单将按已签订合同进行,新客户、新项目则由双方协商确定价格,公司也会通过优化产品组合来提升平均晶圆价格”。
就中芯国际的回应来看,新客户、新项目价格可能会有所变化,但是依然还是由双方协商确定价格,而不是单方面的宣布涨价。另外,中芯国际还表示将“通过优化产品组合来提升平均晶圆价格”。
客户转单不存在?
自今年9月,业内传出美国政府正考虑制裁中芯国际消息,部分中芯国际的客户出于供应链安全考虑,开始计划将部分产品转单,交由其他晶圆代工厂生产,以降低因中芯国际受美国制裁而导致的供应风险。
对于中芯国际的客户来说,受美国出口限制的影响,万一中芯国际后续无法获得相关许可,或者获得许可周期拉长,那么势必将严重影响到中芯国际的生产,这也将直接影响到客户的芯片能否如期交付,从而对客户以及客户的客户的产品规划和市场规划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不少客户也不得不想办法转单,以规避风险。
9月22日左右,就有国外媒体报道称,美国高通公司正在寻求将给予中芯国际的部分芯片代工订单转移给其他厂商。
随着9月底,美国对中芯国际进行出口限制文件的曝光,以及10月初中芯国际正式对外确认此事之后,进一步加重了中芯国际现有客户的担忧。
当时一些国产芯片厂商的负责人也透露:“虽然老产品目前没有打算转单,但是新产品就不得不做考虑了,尤其是28nm的产品。”
此外,传闻博通也计划将部分在中芯国际代工的芯片订单转移。
资料显示,高通及博通是中芯国际的前两大海外客户,以8英寸厂0.18微米制程生产的电源管理IC为主,也有将28纳米射频元件委由中芯国际代工。其中高通每年在中芯国际至少下单60万片的电源管理IC晶圆,几乎占了高通自己供给量的四成。
显然,如果高通、博通等大客户从中芯国际转单出去,将会对中芯国际的造成不小的负面影响。
不过,近日在上证e互动平台,中芯国际对外表示:“目前没有看到明显的客户转单现象。”
中芯国际的回应,可能确实也是实情。由于下半年以来整个晶圆代工市场订单爆满,高通及博通等目前想要将订单由中芯国际转移到其他晶圆厂也是十分的困难,只能是逐步转单。
据台湾工商时报报导称,高通及博通近几个月已陆续向台积电、联电、世界先进、力积电等台湾晶圆代工厂提出增加投片量的要求。
但是,目前不论台积电、联电及世界先进的8英寸晶圆代工产能均严重短缺,普遍来看订单量明显大于产能30~40%,即便加价也恐难以排入2021年上半年的产能。高通即使成功拿到台湾三大晶圆代工厂的产能,他们能够供应给高通的8英寸产能也将十分有限。
也就是说,虽然高通、博通等客户确实存在由中芯国际转单到其他晶圆代工厂的需求,但是由于整个市场上的晶圆代工产能都十分紧缺,如果上半年没有提前布局的话,此时想转出去也根本拿不到产能。
所以,在目前的晶圆代工市场产能极度紧缺的背景之下,中芯国际确实并不会出现明显的转单现象。即使有想转出去的,估计现在也没有办法在别的晶圆代工厂拿到足够的产能,能拿到一些的,估计也是要付出高价。相比之下,目前中芯国际并未明确涨价。
四季度业绩有下滑风险?
自去年以来中芯国际的产能利用率一直维持较高水平(97%-100%)。特别是自去年14纳米工艺量产之后,中芯国际拿到了华为海思的麒麟处理器的大单。
但是,随着今年5月,美国进一步升级对华为的制裁,使得中芯国际9月15日之后无法继续为华为海思代工芯片,中芯国际也等于丢失了华为海思这个大客户的支持。
虽然在财报会议上,梁孟松透露,目前中芯国际正在与国内和海外客户进行10多个先进工艺流片项目的合作,包括14纳米和更先进技术(N+1)。
今年10月,芯动科技宣布,该公司已完成全球首个基于中芯国际FinFET N+1先进工艺的芯片流片和测试,所有IP全自主国产,功能一次测试通过,为国产半导体生态链再立新功。另外,根据芯智讯的了解,在此之前嘉楠科技的一款矿机芯片也成功基于中芯国际的N+1流片成功。
但是,这些客户的从流片到量产,再到放量,也需要不短的时间,而且整体的量能恐怕也难以与华为海思给中芯国际的订单相比。
梁孟松也表示:“这些客户的增量需要一些时间,我们估计应该在2~3个季度之内,可以把原来的产能填到我们需要的程度上。”
也就是说,中芯国际要想恢复到之前的14nm的利用率,可能要等到明年上半年。
所以,我们也能够看到,在三季度的财报当中,中芯国际提到四季度增长会放缓,预计四季度营收将环比减少10-12%。当然,另外一方面,这可能也与美国的出口管制有关,中芯国际也正是10月初才正式确认受到了美国的限制。